昨天晚上我幫一位身心靈的業主讀阿卡西紀錄,這是他第二次來找我。他來問關於自己未來事業發展的路要怎麼走。他想要去海外發展,但聽到前輩建議:「最好先在臺灣紮根、包裝過後,再去海外談合作,這樣比較不會矮人一截。」
而這位個案佛系經營身心靈服務多年,不主動行銷自己,也很少刻意包裝案例成果或對外宣傳。面對一般專業人士時,他常會無法在第一時間清楚表達自己能提供的價值,要花很多時間解釋。
「先包裝好自己?」
他的內心浮出一個畫面,如果去海外發展,像是拿著尖銳的錐子在冰河上破冰,如果先在臺灣扎根包裝,像是徒手拍打冰河,那個力道是截然不同的。他理解一般都會這樣建議。商場上確實需要包裝,需要有一個看起來光鮮亮麗的形象。尤其是在海外市場,「專業感」與「大師形象」往往成為合作的敲門磚。但怎麼跟對方合作他一時沒有想法,也不覺得對方需要跟自己合作。
在解讀他的紀錄時,我看到三段訊息:
1.
我聽他述說的過程中,我感受到一隻小猴子拿一根香蕉給大狒狒的畫面,大狒狒的眼神充滿不屑。紀錄明顯表達,如果先包裝自己再去跟對方談合作,就像是這樣的狀態。如果聽從符合常理的建議,會感受到能量無法舒展,像是被塞進了不屬於自己的框架裡。那條路,不是他的流,不是他的節奏。
2.
先在臺灣發展再往海外呢?
我看到臺灣地圖的畫面。上面出現了一個圈圈,清楚地框在北部地區。如果他選擇留在臺灣先紮根,那他的發展將主要集中在北部,需要長期經營、逐步累積。這條路確實可以建立起知名度,但需要相當長的時間,短期內很難跨出海外。如果他想更快速地展開海外布局呢?我們又在紀錄裡詢問,若他選擇直接前往海外生根,再回臺灣經營市場,會是什麼樣子?
3.
我感受到他在海外可以發展得很好,把心力九成放在海外,再回臺灣開課也需要這些海外發展的經歷,用一種「回家順便」的狀態,有人有需求就順勢辦活動,不需要刻意用力推動。我看到他在一個寬敞的場地裡,臺下有七十多人正盤腿靜坐,跟著他的引導學習著。用他最自在的方式佛系經營,也是回饋家鄉的方式。
這一切,讓我深刻感受到一個更順暢的節奏,當他把重心放在海外,他可以自在地生長,在該努力的地方努力,在該休息的地方休息,不需要違背自己的節奏來討好任何一方。
在這場阿卡西紀錄的見證裡,我陪他走過一個很深的確認:真正適合他的路,是順著自己內心流動的方向。
他說他想要做的,就是今年一定要朝海外發展。沒有備胎計畫,也不需要多想。從阿卡西紀錄的資訊,讓他更確信要選擇相信自己的感覺,相信自己內在的聲音,相信那股只屬於自己的流。
這段陪伴也讓我深深體會到,在身心靈產業,能量的對等、匹配,比任何外在頭銜來得重要得多。如果我們為了迎合商業標準,硬去包裝自己,可能會導致能量失衡,最終也無法真正走遠。而當我們願意聆聽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,那分穩定、篤定與自然流動的力量,會成為我們最大的支持。
如果你正在走一條不容易被理解的路,請相信自己的內心。即使別人的經驗與建議再合理,終究只有你自己最知道什麼是適合自己的節奏。身心靈工作者注重的,是細膩、更深層的能量共振,順著心流。如果你身邊有從事身心靈產業的朋友,可以嘗試對他們多一分理解與尊重。
願每個人都能聽見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,並且勇敢走出屬於自己的路。